近日, “杭州市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暨争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动员大会” 在之江饭店千人会场隆重举行。
全市200家重点企业、100家重点服务企业、10家行业协会、40家金融机构、30家科研机构主要负责人到场参会。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与万向集团董事长鲁伟鼎、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一并受邀作主题发言。
演讲中,汪力成从习近平总书记民营企业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宣贯、落实,民营企业提振信心、寻找新机遇,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畅谈观点和建议。
以下是汪力成发言全文
(根据现场整理、略有调整)
11月1日习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我有幸亲临现场学习,亲耳聆听、信心大增。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对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表示坚定不移,总书记六个方面的重要举措,每一条都说到点子上,不仅指出问题,而且把对策一一谈出来,真切实意地推心置腹,好比冬天里的一把火,熊熊重燃了民营企业的信心和信念,统一思想、凝聚人心,让企业家们鼓起勇气直面困难,看到有利条件,在挑战中寻找新机遇。
“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舞台”。对于新机遇、新方向,今天借此机会分享我的两个观点。
“一带一路”为民营企业更大作为提供广阔国际舞台
作为改革开放40年的见证者、参与者、实践者和受益者,纵观历史发展,从1978年拉开国内改革开放的序幕,到2001年加入WTO融入全球经济,再到2013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刚刚这个月初又在上海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一系列大举措相继表明中国扩大开放、共同发展的国策坚定不移,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华立从90年代开启国际贸易(卖电能表产品),2000年实施“销地产”(在泰国建立电能表组装厂),2005年搭建境外工业园平台(泰中罗勇工业园)。二十多年的海外实践三部曲,不仅让我们实现了从“产品走出去”到“产业走出去”,而且也让我们找到了从封闭的“单打独斗”到开放的“抱团竞争”的有效路径。
境外工业园作为“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输出载体,既助力中国制造业以门槛更低、效率更高地走出去,又能给所在国家带来就业岗位、税收和产业链拉动,推动“一带一路”走深走实、造福人民,增强中国与所在国家的民间融合。举例来说,华立在泰国开发的泰中罗勇工业园,截止目前已经有110家企业入驻(2005-2012年这7年入驻企业数是35家,2013-2018年是75家),为泰国当地提供了3万余个就业岗位(预计园区全部开发完毕,可给泰国当地带来10万人的就业机会)。而且在成为园区的产业工人后,泰籍普通工人的月收入从折合人民币1000多元提升到3000多元,实实在在的成果,大大促进了中泰民心相通。
关于“走出去”,作为实践者,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从简单的产品走出去到全球资源配置,这条路虽然很艰辛,但却是中国企业要成长为跨国企业的必经之路。外面的世界,精彩在于全球视野的战略机遇点,让你充分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精彩在于开放中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为此,华立也将当初的“无心插柳”之作——境外工业园投资开发运营上升到了华立国际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并加快了实施进度。除已经在开发中的离中国最近的泰中罗勇工业园、离美国最近的墨西哥北美华富山工业园,我们已开始布局在物理空间上能就近覆盖欧洲、中东、非洲的摩洛哥北非工业园,同时我们正在前期谋划在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东非乌干达或埃塞俄比亚、靠近南亚直面印度洋的缅甸等地建设三个特色小型工业园,整体上以“三大三小”六个工业园辐射全球主要经济体,助力至少1000家中国制造业实现产地多元化及国际产能合作。
值得强调的是,华立境外工业园的终极目的不是简单的境外设厂,而是通过产地多元化、全球供应链管理等方式来改变中国企业长期以来只是用外贸出口方式向全球“卖卖卖”的单一经营模式;改变中国企业单一的国内资源配置方式,以此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并真正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
华立在境外工业园开发的模式上也开始从过去的1.0版本升级到了2.0版本,即我们已经超越了工业地产的开发模式,开始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一个海外的全方位生态服务平台,我们的服务内容涵盖本地化的金融服务、本地化的劳动力资源和人才服务、本地化的政策服务、本地化的供应链服务、本地化的生活及安全服务等等。
我们的理念就是:以利他之心,助力中国制造业走出去更方便安全、更容易成功。制造业走出去本来是一件高风险的事,但通过这种集聚平台的“抱团出海”和专业化的全方位服务,将会大大促进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进程,也会助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制造业企业在更大的舞台上有所作为。为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带一路”能为民营企业更大作为提供广阔的国际舞台。
“数字经济”为杭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从传统资源角度看,杭州谈不上是资源大市,但在“数字资源”上杭州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杭州具有领先优势的电商经济、互联网经济。如果只是将数字资源孤立发展则可能会并发“脱实向虚”的不良症状,但如果能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有机结合,将电商、互联网企业所掌握的海量数据充分发掘利用、能抢先认识“数字经济”的巨大价值以及全方位地加以利用,则杭州在新时代、新一轮发展阶段将获得战略制高点。从制造业企业的角度看我有如下理解:
第一,中国经济的未来在于面向全球化的开放,中国企业的未来也在于基于全球化的资源配置。而全球化过程中,除了国别之间的政策障碍以外,我们需要迈过最大的“坎”就是距离、语言和文化的隔阂。今天,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已经使得“距离”不是问题,而数字恰恰就是人类通用的“语言”,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数字语言就是未来人类共同的“文化”。所以建设面向全球化的“数字经济”就是践行习总书记提出的“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最有效的载体之一。
第二,就制造业而言,制造流程数字化是实现未来智能制造的先决条件。在工业化时代,我们追求的是单向的标准化、大批量、低成本生产,而未来制造业的趋势是双向的、快速响应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柔性生产,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努力实现智能制造的核心诉求。用数字技术实现制造业上游供应链可溯源的联动,实现用户个性化需求与研发、技术、工艺、财务、生产组织的同步响应,实现产品与用户体验反馈的在线链接及产品质量的持续改进是唯一的路径和手段。在此过程中传统制造业将会从过去的“封闭制造”迈向“开放制造”,从“线下”迈向“线上线下同步”,从“经验管理”迈向“需求管理”。
同时,我认为对大部分产业或产品而言,没有淘汰与发展之分,但制造过程及商业模式确实有落后与先进之区别。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层出不穷地涌现和大量应用,为我们传统实业尤其是制造业重构生产制造方式和价值链提供了实现可能。所以传统实业企业不应该在抱怨声中“等死”、也不应该简单盲目地对接互联网“撞死”,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摸准改变未来的商业逻辑,抓住“数字化”这个关键的牛鼻子,以工匠精神重塑“产品的用户价值”,重新开拓一片市场“蓝海”。
华立目前正在对传统制造工厂大投入进行“数字化”改造布局,我们的目标是至2019年生产制造过程的数字化率超过95%,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工厂(双胞胎),再通过二、三年的努力,首先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最终到达智能制造的彼岸。在此过程中,自动化、信息化、机器换人、无人工厂、黑灯工厂等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第三,“持续提升效率”是杭州实现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最现实可行的方法。通过政务数字化、监管数字化、服务数字化、城市管理数字化以及大力建设“数字经济”发展生态等一系列手段、措施的推出,杭州的营商环境必将更上一层楼。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不仅仅是杭州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助力器,以一流的营商环境吸引众多外国企业、跨国企业到杭州来落户发展,同时也将助推和培育出更多的杭州企业走向世界,成长为全球化经营的跨国公司。
2018年以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发展动能也正处于新旧转换期。我们有过困惑、有过迷茫甚至焦虑。11月初,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社会上尤其是在民营企业家群体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犹如“定海神针”,不仅重燃了民营经济的信心之火,也为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站在企业的立场上,如果用悲观者的思维来看,今年以来好像是明显的“诸事不顺”,甚至感觉“前途渺茫”;但如果以乐观者的视角来看,其实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就像西方的一句谚语:当上帝关上了这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外一扇窗。这个机遇就是:中国面向全球化的更开放、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而在这个关键节点上,杭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战略举措,更是为我们杭州的民营企业提供了新方法、新路径、新动能。所以我们民营企业一定要牢牢地抓住这一战略机遇,积极主动地拥抱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当杭城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成长为国际化大都市之际,我们民营企业也应以“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精神融入杭城的发展建设,聚精会神办企业、遵纪守法搞经营,共绘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