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官方微信

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场信息  >>  正文

科学家发现新的协作脉冲产生方法 提升磁共振检测能力

发布时间:2014-7-22     来源:中科院

      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也基于其发展了各种射频脉冲技术,用于增加核磁共振检测的信息量,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另外,基于数值计算的优化控制方法近年来在液体、固体核磁共振、核磁共振成像及动力学核极化等领域均得到了有效应用。液体核磁中,优化控制理论已被应用于考虑弛豫的极化转移脉冲序列、异核去偶等实验;固体核磁中,优化控制理论已被用于简单分子体系中核N与核C间的相干极化转移实验、同核偶极重偶、四极核的多量子谱等实验。
      近期,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磁共振课题组与慕尼黑工业大学、上海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在《应用物理快报》上发表了题为《Cooperative pulses for pseudo-pure state preparation》的研究论文,在论文中首次提出了一种基于优化控制的协作脉冲产生方法。该协作脉冲由多个相对独立的脉冲组成,巧妙实现了脉冲之间的缺陷补偿或抵消,此外,协作脉冲的数量和持续时间能够根据样本的耦合自旋网络自适应调整,无需反复为每次扫描选择其特定的期望态。研究团队利用获得的协作脉冲分别实现了三自旋、四自旋体系中特定量子状态的态转移,该理论在布鲁克出品的500MHz核磁共振波谱仪上得到了实验验证。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版权所有   |   京ICP备13023518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3807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16号1号楼6层   |   邮编:100037   |   电话:010-68596456 / 68596458
战略合作伙伴、技术支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经网(M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