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官方微信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对磁共振领域理解不深入?这里一次给你讲个透

发布时间:2018-12-20     来源:仪器信息网

为了促进和加强国内磁共振工作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仪器信息网网络讲堂、北京波谱学会、《波谱学杂志》将于2018年12月20-21日举办“第二届磁共振网络会议”(iConference on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iCMR 2018)”。会议依托成熟的网络会议平台,致力于为国内外的广大磁共振工作者提供一个突破时间地域限制的学习和交流平台。

iCMR 2018分设核磁新技术、新方法,磁共振技术在生物与医药领域的应用,磁共振技术在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的应用,低场核磁技术共4个主题专场。大会将邀请多位核磁、顺磁技术专家及企业技术人员,针对上述主题做精彩报告并与大家进行交流。 .



会议日程

iCMR2018


iCMR2018-核磁新技术、新方法(12月20日)

— 报名中 —

09:00-09:05 大会致辞 杨海军(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波谱学会理事长)
09:05-09:35 核磁共振波谱技术进展 向俊锋(中科院化学所)
09:35-10:05 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在临床研究和食品领域的新进展 任萍萍(布鲁克)
10:05-10:35 磁共振(固体核磁与顺磁共振)与锂离子电池材料 胡炳文(华东师范大学)
10:40-11:10 不均匀磁场下获取高分辨率高灵敏度核磁共振谱新技术 林雁勤(厦门大学)



iCMR2018-磁共振技术在生物与医药领域的应用(12月20日)

— 我要参会 —

14:00-14:30 布鲁克的制药解决方案 吕娟(布鲁克)
14:35-15:05 基于NMR的核酸结构确定与分子识别 曹春阳(中科院上海有机所)
15:10-15:40 Characterization of interaction modes between the BRM bromodomain and inhibitors in the limit of NMR intermediate exchange 阮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15:45-16:15 生物核磁共振技术在药物筛选方面的应用 林东海(厦门大学)


iCMR2018-磁共振技术在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的应用(12月21日)

— 我要报名 —

09:30-10:00 固体催化材料酸性表征的固体核磁共振研究 郑安民(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10:05-10:35 用固体核磁共振氢谱表征高分子链间邻近度 王晓亮(南京大学)
10:40-11:10 固体核磁共振在纳米复合材料中应用 郭灿雄(北京化工大学)


iCMR2018-低场核磁技术(12月21日)

— 我要报名 —

14:00-14:30 便携式低场核磁共振系统研发及其工程现场应用 徐征(重庆大学)
14:35-15:05 FFC NMR在非常规油气藏中的应用 周兵(纽迈)
15:10-15:40 基于磁共振技术的食品水分相态分析 谭明乾(大连工业大学)
15:45-16:15 井下极端环境核磁共振波谱仪及其应用 肖立志(中国石油大学)



演讲嘉宾


iCMR2018


肖立志教授专注于井下核磁共振波谱学的理论、方法、仪器及应用研究。1995年于中科院武汉物理所获得博士学位,1996年 赴英国诺丁汉大学学习,先后就职于美国西方阿特拉斯国际公司和美国Halliburton体斯顿研究中心,2002年 回中国石油大学任教,同年入选教育部“第五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历任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

2016年起担任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兼职教授,创建哈佛大学SEAS-CUPB油气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现为国家”111"引智基地负责人。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含重点、重大、重大科学仪器专项等项目,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学仪器项目"极端环境核磁共振科研仪器研制"。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12项,863项目3项, 973课题1项。

查看更多 肖立志,肖立志教授专注于井下核磁共振波谱学的理论、方法、仪器及应用研究。1995年于中科院武汉物理所获得博士学位,1996年 赴英国诺丁汉大学学习,先后就职于美国西方阿特拉斯国际公司和美国...

博士,高工,现任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波谱分会理事长,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研究会青年部副部长。1994年至2011年先后在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和化学系分获工学学士、理学硕士和理学博士。2003年8月开始在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工作,2014年11月至2015年1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访学。主要从事磁共振波谱研究工作,长期致力于开发磁共振新技术和展开其在探究有机反应机理方面的研究,未知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解析研究,以及磁共振波谱在化学、化工、生物、环境、材料等各个相关领域的应用。主持并参与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发表SCI收录论文80余篇,参与编写著作1部,已经授权专利7项。论文它引1500余次,H Index为25。

查看更多 杨海军,博士,高工,现任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波谱分会理事长,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研究会青年部副部长。1994年至2011年先后在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和化学系分获工学学士、理学硕士和理学博士。...

2002年和2009年分别获得南京大学化学系本科学位和高分子系博士学位。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国家公派,在美国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访学。2008年到2013年,在南京大学先后从事博士后、副研究员工作。2013年5月迄今,任南京大学高分子系副教授。主要研究兴趣:以流变学和核磁共振为基础的多尺度表征技术;受限态高分子的玻璃化转变和流变行为研究。

查看更多 王晓亮,2002年和2009年分别获得南京大学化学系本科学位和高分子系博士学位。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国家公派,在美国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主要从事固体核磁共振技术新方法的开发、固体核磁与顺磁共振研究电池材料(含原位技术)两个方面的研究;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优青项目。1999年起本科和硕士就读于复旦大学,2006年起博士就读于法国里尔第一大学法国超高场核磁共振研究中心(里尔)。2009年底加入华东师范大学工作至今。

查看更多 胡炳文,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主要从事固体核磁共振技术新方法的开发、固体核磁与顺磁共振研究电池材料(含原位技术)两个方面的研究;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优青项目。1999...

博士,厦门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到2009年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到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学习,2010年博士毕业于厦门大学。博士毕业后留校工作。2015年到2016年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进修。《波谱学》杂志青年编委。已经在包括Progress i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Chemical Communications、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正式论文30多篇。研究方向为核磁共振新技术及其应用。

查看更多 林雁勤,博士,厦门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到2009年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到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学习,2010年博士毕业于厦门大学。博士毕业后留校工作。2015年到2016年作为访问学...

北京大学本硕,于2008年获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学位。随后,他于2010年加入辉瑞公司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和英国Beatson癌症研究所的科学家。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 专注于基于片段的针对表观遗传标记物的发现。

查看更多 阮科,北京大学本硕,于2008年获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学位。随后,他于2010年加入辉瑞公司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和英国Beatson癌症研究所的科学家。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 专注于...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组长、“湖北省创新群体”负责人。先后获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 (2014),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2015)。主要从事固体酸催化材料的结构和反应活性的固体NMR实验和多尺度理论模拟研究。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Chem. Sci., ACS Catal.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40余篇。基于在固体酸材料表征和催化方面的积累,为Chem. Rev. (2017), Acc. Chem. Res.(2016), Annual Reports on NMR Spectroscopy (2014)等撰写了多篇专题论文和综述文章,介绍了催化材料的酸性NMR表征和反应机理理论计算领域的研究进展。

查看更多 郑安民,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组长、“湖北省创新群体”负责人。先后获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 (2014),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2015)。主要从事...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就职于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2项;获权发明专利8项,发表专著2部。 研究兴趣:(1)核磁共振装置研发,包括梯度线圈和射频线圈的电磁场优化设计,磁体系统优化设计,核磁共振信号测量电路研发;(2)超低场核磁共振医学成像系统及方法研究;(3)核磁共振系统的现场工程应用研究。

查看更多 徐征,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就职于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2项;获权发明专利8项,发表专著2部。 研究兴趣:(1)核磁共振装置研发,包括梯度线圈和射...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命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1年6月博士毕业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2001年8月 2005年10月,美国约翰生普金斯大学医学院(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Medicine)分了药理系(Molecular Pharmacology Department) 从事博土后研究,研究方向为DNA损伤与修复分了机制研究; 2005年11月 2006年8月,美国加格加州膜蛋白结构研究中心Salk生物学研究所结构生物学实验室研究助理。2006年9月,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百人计划”研究员,开始组建实验室,开展以健康与疾病导向的、以NMR为主要技术手段的化学生物学与结构生物学研究。包括: (1 基于NMR的与嘉症或者HIV病毒感染相关的蛋白质与核酸特异性相互作用机制与功能研究; (2) 以NMR为主要技术,开展与确在或者HIV病毒感染相关的核酸或蛋白质为靶标,进行药物分的设计与筛选; (3) 基于核做共振波谱学的蛋白质高效表达新技木新方法研究。目前,在J Am Chem Soc Nat Struct Mol Biol, Cell Res, 曹春阳Angew Chimie Int Ed, Nucleic Acid Res, Nat Commun等杂志发表论文近60篇。

查看更多 曹春阳,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命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1年6月博士毕业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2001年8月 2005年10月,美国约翰生普金斯大学医学院(Jo...

1984年和1989年于厦门大学物理系获得物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3于厦门大学化学系获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1993年-1995年于中科院武汉物理研究所从事核磁共振专业的博士后研究工作;1995年被聘为厦门大学化学系副教授,组建核磁共振实验室,其间任日本科学振兴会JSPS特别研究员,于京都大学化学系从事生物物理研究;1998年-2001年于美国City of Hope National Medical Center生物核磁共振实验室从事结构生物学研究工作;2001年-2003年于香港科技大学生物核磁共振中心从事核磁共振方法学研究;2003年6月回国到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任中科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6年荣获中国“王天眷”波谱学奖,2009年入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A类)”;2010年被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聘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 博士生导师,作为负责人筹建厦门大学高场核磁共振中心, 开展结构生物学和基于NMR的代谢组学研究,2011年入选“福建省百人计划(A类)”。已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 Mol. Cell. Proteomics, J. Med. Chem., Oncotarget, Free Radic. Biol. Med., J. Biol. Chem., Mol. Microbiol., Mol. Cancer等国际刊物上发表了136篇SCI论文。

查看更多 林东海,1984年和1989年于厦门大学物理系获得物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3于厦门大学化学系获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1993年-1995年于中科院武汉物理研究所从事核磁共振专业的博士后研...

理学博士,北京化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副教授,硕士导师。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南京大学博士后出站。曾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及其他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先后从事的研究领域包括,固体超强酸催化剂上烷基化反应研究,新型层柱结构催化材料制备,新型嵌入型纳米复合微泡塑料发泡剂研究,新型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研究及波谱分析技术在纳米复合材料中应用等研究。在Chem. Comm., Appl. Catal., Catal. Today, Inorg. Chem., Cryst Growth Des.等国际学术期刊及国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十余项。曾荣获国家科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二等奖等奖项。曾任中国仪器仪表协会分析仪器分会理事,关键部件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仪器分析协会波谱仪器评议组成员等学术兼职。

查看更多 郭灿雄,理学博士,北京化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副教授,硕士导师。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南京大学博士后出站。曾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及其...

博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核磁组负责人。 201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作为主要技术支持者,获2014、2012、2009和2007年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等奖和三等奖共4次,2015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发表合作论文190篇。担任北京市分析测试协会波谱分会理事,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波谱专业组仪器评测专家,国科大岗位教授,主要负责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核磁组实验室管理、仪器维护、核磁技术开发和引进,擅长利用核磁共振方法合作解决分子结构解析、相互作用和结构-性能关系等与核磁相关的研究问题。

查看更多 向俊锋 ,博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核磁组负责人。 201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作为主要技术支持者,获2014、2012、2009和2007年中国分析测试...

理学博士,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海洋食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食品品控”方向学术带头人,“食品品控”研究组组长。中国分析仪器协会分析仪器分会磁共振仪器专业委员会委员。2005年获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先后赴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美国犹他大学和凯斯西储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回国工作入选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百人计划"人才。2016年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才。2017年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主要研究荧光/磁共振技术及其应用于生命和食品品质检测和品质控制。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子课题、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科技著作出版基金等。已经发表SCI论文110余篇,其中在JACS, JAFC. Food & Function等学术期刊上发表第一及通讯作者文章66篇,研究成果已经被引用1529次(谷歌学术),H指数22,成果被Chem. Rev.和 Chem. Soc. Rev. Coordin. Chem. Rev.等多次引用报道,1篇通讯作者SCI文章进入ESI高被引数据库,排在学科前1%以内。出版专著1部,参编5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作国际会议邀请报告11次。担任SCI收录Combinatorial Chemistry & 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和Foods等期刊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初评专家,"十三五"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终审会评专家。

查看更多 谭明乾,理学博士,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海洋食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食品品控”方向学术带头人,“食品品控”研究组组长。中国分析仪器协会分...

分析化学博士(核磁共振方向),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武汉磁共振中心,现任布鲁克BIOSPIN AIC部门高级现场应用专家。 查看更多 任萍萍,分析化学博士(核磁共振方向),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武汉磁共振中心,现任布鲁克BIOSPIN AIC部门高级现场应用专家。

应用化学硕士(核磁共振方向),毕业于北京微量化学研究所。2008年至今担任布鲁克MRS部门应用专家。 查看更多 吕娟,应用化学硕士(核磁共振方向),毕业于北京微量化学研究所。2008年至今担任布鲁克MRS部门应用专家。



参会指南


iCMR2018

一、如何报名

1、登录仪器信息网,点击第二届磁共振网络会议(iCMR 2018)官方页面进行报名。

2、报名开放时间为即日起至2018年12月20日。

3、为使更多用户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与交流,第二届磁共振网络会议(iCMR 2018)不收取注册及参会费用。

二、参会条件

1、第二届磁共振网络会议(iCMR 2018)将在仪器信息网成熟的网络会议平台上举办,报告人的PPT和讲解将实时传送给所有参会者,参会者也可通过文字向报告人提问,报告人在报告结束后统一进行解答,交流效果与传统会议相比毫不逊色。

2、参与网络会议前所未有的简单和方便,无需任何差旅费用和时间,只需要一台能上网的电脑或手机。

三、参会方式

1、报名参会并通过审核后,您将会收到邮件通知,并在会前一天收到提醒参会的短信通知。

2、会议当天进入仪器信息网网络讲堂首页(webinar.instrument.com.cn),点击“进入会场”,填写报名时手机号,即可登录会场参会。



会议赞助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版权所有   |   京ICP备13023518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3807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16号1号楼6层   |   邮编:100037   |   电话:010-68596456 / 68596458
战略合作伙伴、技术支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经网(M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