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官方微信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夏立:装配的天线送过神舟、护过
战舰

发布时间:2019-3-4     来源:中工网

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夏立



夏立,男,1971年生,汉族,群众,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钳工,高级技师,中国电科首届高技能带头人,于2016年6月成立夏立创新工作室。

他是一名钳工,但在博士扎堆儿的研究所,博士工程师设计出来的图样能不能落到实处,都要听听他的意见。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夏立天天和这些半成品通信设备打交道,在生产、组装工艺方面,夏立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作为通信天线装配责任人,夏立先后承担了“天眼”射电望远镜、远望号、索马里护航军舰、“9·3”阅兵参阅方阵上通信设施等的卫星天线预研与装配、校准任务,装配的齿轮间隙仅有0.004毫米。

所获荣誉:全国技术能手、河北省金牌工人、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2016年河北省军工大工匠。

挑战0.004毫米的齿轮间隙

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名列全球第四、亚洲第一。由于建设中涉及多个技术领域,这种大型射电望远镜是国家科技实力的体现。

要实现灵敏度高、指向精确等性能,望远镜天线的核心部件方位俯仰控制装置的齿轮间隙要达到0.004毫米。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的,就是有着近30年钳工经验的夏立。

从1987年进入研究所至今,近30年的钳工工作中,夏立参与了许多国家重大工程中卫星天线的预研与装配。“最难的是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天线的装配。”他说。

射电望远镜通过接收天体的射电波来确定遥远天体的结构。嫦娥三号月球软着陆、嫦娥五号飞行试验器测定轨……不仅在我国探月工程中接收信号、发送指令,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还“凝望”着更遥远的深空,被形象地称为“天马望远镜”。

宇宙中的射电波有不同波段,望远镜的天线就如同鼻子和耳朵,通过左右上下扫描,精确找到、接收不同波段的信号,哪怕只偏离了百分之几的角度,就可能找不到目标。控制天线对各角度进行扫描的装置,被称作方位俯仰控制装置,其核心是一个直径200毫米、厚度10毫米的圆形钢码盘。

确保望远镜精准探测,安装钢码盘成为关键,齿轮间隙要有0.004毫米,如果太小,天线转不动,大了,天线会松动。

一根头发丝大约有8丝粗细,而0.004毫米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20。实现精确装配,夏立说最重要的是“心静”,眼里、心里只有设备。拧螺丝时,屏住呼吸,手稍微重一点,会过紧,手的力量不够,达不到精度要求。“要反复测算,寻找零件的移动变形量,找到规律,就容易达到装配精度要求了。”在反复尝试中,他凭着多年积累的手感,寻找那无法言说的“偶遇”。

安装钢码盘,夏立面临着不止一个难题。钢码盘要安装到一个托盘上,托盘的平面度要求极高,为千分之几毫米,当时磨床设备的加工能力只能达到百分之几毫米,精度等级相差10倍。他决定手工磨出来。用2个千分表一点点测量托盘表面,比较分析所有数据,3天时间,他将托盘平面高低相差0.02毫米,磨到相差0.002毫米,顺利完成装配任务。

护航舰船、“天眼”上的匠心追求

安装陆地上超高精度的天文望远镜天线,很难。安装海上的天线,难题更多。

中国海军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护航舰艇同样离不开卫星通信。除了精度上的苛刻要求,夏天在索马里海域,舰艇甲板温度能达到50℃,舰载通信天线处于高温之中,护航舰艇在海浪冲击下晃动幅度大,空气的腐蚀性也比较强。在复杂海况下,保持天线稳定运行,夏立带领团队设计出了全新的1.2米天线的核心部件,体积更小,数据传输量却相当于以前两三台舰载天线之和。由于创造了6个月不停机连续工作的记录,他们受到使用方赞扬。

作为一名钳工,只要按照设计师的图样将设备精确装配,就算圆满完成任务。但夏立不止于此,作为技术带头人,他经常出现在新产品预研定型的技术分析会上。

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建成后,将在未来20至3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这台望远镜的天线也包含着夏立的智慧。五十四研究所中标了这一超级望远镜天线的装配。在投标时,需要提供一个天线结构件。在结构件的预研装配中,夏立他们对不少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让装配顺利进行。

这些组装工作机器人无法代替

“现在机械设备自动化程度很高,但钳工工种没有消失,就是因为在特殊环境、特殊结构上需要超高精度装配,这是机械做不到的。”夏立说。

通信天线的安装,就是将各个部件组装起来。在外人看来,工业化时代,工业产品的组装应该在流水线上完成,或由机器人完成。像夏立和工人师傅们这样,仍旧用双手将一个个零部件组合到一起,显得似乎不够现代化。

“流水线上的工作是纯机械劳动,不需要动脑,这里则不然。”夏立说,他们这里和大家所认知的流水线不同,这些组装工作也无法由机器人代替。

少年时期的夏立就表现出动手能力强,对事物好奇心重的特点,并成长为邻居和同事们眼中的“巧手”。不到17岁,夏立就进入五十四研究所,成为一名学徒钳工。到今天,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夏立一直待在五十四研究所的钳工操作台上,用电钻、扳手、钳子确保达到军工品质——合格率100%。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版权所有   |   京ICP备13023518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3807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16号1号楼6层   |   邮编:100037   |   电话:010-68596456 / 68596458
战略合作伙伴、技术支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经网(M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