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官方微信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核磁共振波谱仪出海 高端科研仪器国产化值得期

发布时间:2019-5-5     来源:南方网


在日前举行的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科学仪器及实验室装备展览会上,参展人员在交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科技发展实践表明,科研仪器是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手段,谁在科研仪器上率先突破,谁就往往能占据科学研究的先发优势。

近年来,我国的科研仪器在国产化上已取得积极进展,但由于历史积累不足等多方面原因,高端科研仪器依赖进口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观。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中,科研仪器特别是高端科研仪器如何尽快实现国产化,已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

当前我国高端科研仪器自主研发的现状如何?在高端科研仪器国产化进程中还面临哪些困难,今后的路子应该怎么走?从今天起本版刊发“关注高端科研仪器国产化”系列报道,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讨,敬请关注。

——编 者

要想成为科研强国,必须首先成为仪器强国

日前,人类历史上首张黑洞“正面照”发布,在全世界引起广泛关注。这张“照片”是由来自全球30多个研究所的科学家们通过分布在全球不同地区的8个射电望远镜阵列组成的一个虚拟望远镜网络拍摄到的。

黑洞“照片”的成功拍摄,离不开射电望远镜的使用。现代科技发展实践表明,重大科学研究成果的取得,往往是以科学仪器和技术手段上的突破为先导;科学仪器的进展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科学前沿的方向,也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

据不完全统计,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中,68.4%的物理学奖、74.6%的化学奖和90%的生理学或医学奖成果借助各种先进的科学仪器完成,或直接与新仪器方法或功能的发展相关。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肖立业告诉记者:“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向更加微观的时空尺度、更大的宇宙时空尺度和更加极端的物理条件方向发展,传统的科研手段已经不能完全胜任。特别是在偏实验性的研究领域,没有高端科研仪器,要想做出重大原始创新科研成果很困难。”

高端科研仪器的研发也提升了科技创新的效率。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张凤举例说:“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之初,曾预计完成测序至少需要15年。随着大规模测序手段特别是毛细管电泳测序仪的发展,使得时间缩短了23年。”

此外,高端科研仪器的创新、制造和应用水平,也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工业实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支撑创新活动乃至经济社会发展都有较大的作用。

虽然我国的仪器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工作已取得较大进展,然而在高端科研仪器领域,除核磁共振波谱仪外,常用的高分辨质谱仪等大型分析仪器、大部分的生命科学仪器如磁共振成像仪、超分辨荧光成像仪、冷冻透射电镜等还大量依靠进口。

在国际上,全球科研仪器市场也基本由少数几个国家的大型企业主导。美国化学会旗下《化学与工程新闻》杂志公布的2018年度全球仪器公司TOP20排位榜中,有8家是美国公司,7家来自欧洲,5家公司位于日本。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41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年夫顺说:“高端科研仪器依赖进口已成为制约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学明认为:“如果仪器研发硬实力上不去,我们就无法发展自己的高端科研仪器,不仅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购买,而且容易受制于人。”

“要想成为科研强国,必须首先成为仪器强国。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科研仪器,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一环。”张凤认为。

我国仪器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已初见成效

高端科研仪器依赖进口的问题已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早在199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就设立了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项。2011年,“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和“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设立,分别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管理,一个负责原创性的仪器研究,一个负责工程化和产业化。据了解,2011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来自中央有关部门推荐、经费体量在1000万元以上的重大科研仪器项目53项,批准资助金额38.14亿元;资助全国科研工作者自由申请、经费体量在1000万元以下的重大科研仪器项目466项,批准资助金额32.03亿元;两类项目合计资助经费超过70亿元。

在这些科研计划的支持下,我国仪器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已初见成效。以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为例,“十二五”科学仪器专项共安排项目208个,目前已全面进入验收阶段,有些成果已具备批量生产能力,得到了推广应用。“十三五”期间,科学仪器专项共安排项目142个,目前正处于关键技术攻关和工程化样机研制阶段。

年夫顺告诉记者,预计未来几年,我国科学仪器成果将进入重要的推广应用阶段,将缓解我国对国外高端科研仪器的依赖。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版权所有   |   京ICP备13023518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3807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16号1号楼6层   |   邮编:100037   |   电话:010-68596456 / 68596458
战略合作伙伴、技术支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经网(M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