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官方微信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军民融合视角下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展望

发布时间:2019-5-10     来源:军民融合技术转移平台

十九大报告中三次提到“军民融合”,目前军民融合开始进入全面深度融合阶段。当前中国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背景主要概括为5方面:

一是坚定和平发展时代主题,要抓住军民融合发展趋势。军民融合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不断提高,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确立100个大项目,约40个项目与军民融合相关。

二是应对地缘政治格局变化,要谋求区域融合发展。近年来,国际战略格局正面临冷战以来的重大变化,世界和地区秩序主导权角逐日趋激烈。在有军工产业基础的地区、国家对其国防工业和重工业基础进行整合,增强战略区域融合发展的合力,在地缘政治版图中占据战略优势、形成区域发展的合力,为中国的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三是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开放,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引下,通过军民融合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技术和竞争优势的企业,形成“中国制造”走出去的“名片”。

四是面向科技革命浪潮之巅,军民融合培育、壮大新经济新动能。军工领域是尖端技术优先应用领域和颠覆性创新汇聚之地,军民融合相关产业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

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科教融合助力扶贫开发。通过建立军品采购合作关系拉动地方经济,通过官兵支援技术、信息、培训等科教帮扶提升人口素质,创新扶贫开发新模式,促进精准扶贫在地方的落地。

“创新发展”的本质是创新驱动阶段国家竞争优势将从主要依赖天然资源、自然环境、劳动力等基本生产要素和大规模资本投资转向主要依靠企业创新,更加强调生产效率和先进、高级的技术。

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涵特征可以概括为:

一是贯彻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抓好重点领域去产能,统筹做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各项工作,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

二是强化要素支撑,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发挥创新的第一动力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夯实产业发展技术基础,强化人才的第一资源作用,大力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形成技术、人才和资金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是伴随着创新创业的升级,不断优化产业发展制度环境。

四是促进产业层次的提升,加快构筑产业开发新格局。以创新驱动提升产业层次,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占据国际分工的价值链高端环节,并进一步扩大开放格局。

五是促进以人为本,更好满足人民需要。

目前,在打造创新创业升级版的探索中,一些企业开展了军民融合方面的尝试,其典型案例有:中国电科建设专业型双创中心实现。从技术到产业孵化;中国电科探索混合所有制模式,进一步培育新兴产业;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进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打造“双创”生态升级版。

军民融合激活创新发展的逻辑是军民融合串通五大融合:激活军民融合自身创新基因,促进区域融合、产城融合、科教融合、跨界融合。

军民融合视角的创新发展难题主要是解决:

(1)军口企业之惑:现行管理机制约束军转民,缺乏市场开拓能力,缺乏激励机制的支撑;

(2)民口企业之惑:准入管理加大民参军难度,技术能力限制民参军步伐,公共服务难有效支撑参军需求;

(3)地方政府之惑:条块分割的体制增大了协调难度,人才素质不能有效保障军民融合,投融资渠道单一和缺乏。

展望军民融合的创新发展政策,需寻求制度与机制创新上的突破、完善有利于民参军政策体系、建立军民融合公共服务体系、拓宽军民结合资金来源渠道以及探索区域性军民融合经济带。同时,以“新时代‘大三线’建设推动国家‘翻边战略’实施”,对推动区域平衡、助力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版权所有   |   京ICP备13023518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3807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16号1号楼6层   |   邮编:100037   |   电话:010-68596456 / 68596458
战略合作伙伴、技术支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经网(M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