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工信部发布了《工业节能诊断服务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工信部称,工业节能诊断是对企业工艺技术装备、能源利用效率、能源管理体系开展的全面诊断,有利于帮助企业发现用能问题,查找节能潜力,提升能效和节能管理水平。“十三五”以来,通过健全节能政策法规、完善标准体系、强化节能监管、推动节能技术改造,企业能效水平持续提升,部分行业先进企业能效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受节能意识薄弱、技术力量不足、管理体系不健全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区、行业间的企业能效水平差距依然较大,企业进一步节能降耗、降本增效的需求十分迫切。
《行动计划》提出,遵循企业自愿的原则,按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放管服”改革要求,在持续加强企业能源消费管理、加大节能监察力度的基础上,不断强化节能服务工作,完善市场化机制。以能源管理基础薄弱的企业和行业为重点,加大节能诊断服务工作力度,使工业节能逐步向各行业、大中小企业全面深入推进和提升。
根据计划,近期每年将对3000家以上重点企业实施节能诊断服务,培育壮大一批节能诊断服务市场化组织,制定一批重点行业节能诊断标准,努力构建公益性和市场化相结合的诊断服务体系。
《行动计划》布置了4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一、确定诊断服务对象。一方面,支持对能源管理基础薄弱的企业全面开展诊断,主要面向机械、电气、电子、轻工、纺织等行业,以年综合能源消费量在5000~10000吨标准煤(分别折合年原煤消费量7000~15000吨,年原油消费量3500~7000吨,年天然气消费量400万~800万立方米,年综合用电量4000万~8000万千瓦时)的企业为重点,全面支持开展节能诊断。另一方面,引导重点高耗能行业开展专项诊断,主要面向技术、工艺、装备较先进、能源管理体系相对完善的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以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0000吨标准煤以上(分别折合年原煤消费量约15000吨以上,年原油消费量约7000吨以上,年天然气消费量约800万立方米以上,年综合电耗约8000万千瓦时以上)的企业为重点,鼓励自主开展专项节能诊断。
二、明确诊断服务内容。围绕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和主要技术装备,做好能源利用、能源效率和能源管理三方面诊断工作;对以煤炭消费为主的工艺装备,重点对燃煤锅炉及炉窑能效进行诊断,分析节能技术改造潜力;对以电力消费为主的工艺装备,重点对电机系统及电窑炉能效进行诊断,分析先进节能技术装备应用潜力;对以油气消费为主的工艺装备,重点对燃油燃气锅炉、炉窑及油气资源能量转换设备的能效进行诊断,分析节能技术应用和能源转化效率提升潜力。
三、推动实施节能技术改造。诊断工作完成后,节能诊断服务市场化组织应协助企业分析应用诊断结果,围绕生产工艺、技术装备、系统优化、运行管理等方面提出节能改造建议,并评估预期综合效益。鼓励企业与节能服务市场化组织、节能技术装备提供商等对接,利用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并跟踪项目实施情况,评价节能降耗效果。
四、加强诊断服务能力建设。具体包括:根据不同行业的主要工艺设备和用能特点,分行业梳理和提炼节能诊断的重点内容和模式,组织编写节能诊断指南和标准;发布优秀案例和节能改造项目库;搭建节能诊断数据平台,建立行业用能结构、工艺技术、能效指标数据库等。
《行动计划》提出3条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工信部每年将发布节能诊断重点工作计划;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利用工业节能与绿色制造等相关预算资金,支持开展节能诊断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出台配套支持政策;三是做好推广交流,对工业企业节能诊断工作及时进行总结,加大对典型案例和工作创新模式的宣传。
工信部强调,开展诊断工作必须遵循企业自愿参与原则,不得增加企业额外负担;选择信誉佳、专业强的市场化组织,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等多种市场化节能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规范的节能诊断服务;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杜绝强制服务、强制收费,对违规增加企业负担的依法依规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