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软件采购中层出不穷的价格乱象,无论是采购的甲方还是生产的乙方都十分头疼,也让整个行业的发展陷入无序竞争的混乱状态。面对行业乱象和“痛点”,行业标准《软件研发成本度量规范》横空出世、应运而生,用标准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软件“价格”的“痛点”,在许多行业开展了应用。现在,该标准正在报批国家标准,从而在更大范围发挥标准对价格的“度量”作用。
情景1 为解决行业“痛点”而生
8年前发轫于社群、8年后行业标准立项,8年的时间里,国内首个针对软件研发成本度量等的标准规范,实现从“0”到“1”的转变,并准备填补行业空白,最终规范软件行业价格乱象的。
2009年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系统与软件过程改进分会的协会“标准”出炉,这是国内第一个针对软件研发成本度量的规范,不仅填补了相应标准的空白,也让运用标准方法解决行业“痛点”的努力有了坚实的基础。
国内标准的缺乏和行业的呼声,使得工信部下决心解决行业乱象和问题,行业标准的制定终于得到了行业主管部门的首肯并进入流程。历经8年的努力, 2010年11月26日,行业标准正式立项。
情景2 七方联手共同制定标准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系统与软件过程改进分会组织了来自多个知名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团队,开启了技术层面的研讨。大约4次研讨会之后,大的“分歧”都得到了有效解决,也让整个标准的框架体系日趋清晰。在专家举行研讨会讨论理念、技术等层面问题的同时,标准制定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标准工作组的组建也在稳步推进中,这一切都为标准制定顺利“起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1年3月31日,行业标准《软件研发成本度量规范》标准工作组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2013年10月23日,工信部正式发布了行业标准《软件研发成本度量规范》(SJ/T 11463—2013),用于指导各方使用科学、统一的方法来估算软件项目的开发成本。标准规定的软件成本估算方法,简单说主要分成三步:第一步,使用功能点方法估算软件规模,这是整个成本估算的基础;第二步,在功能点规模估算基础上,结合软件开发生产率等软件开发因素(利用软件基准数据回归得来)来估算软件开发所需要的工作量;最后,根据估算出来的工作量乘以人月费率来计算出软件开发的成本。
《软件研发成本度量规范》的发布,标志着软件行业从此将告别传统的专家评估定价方式。《软件研发成本度量规范》要能够很好地执行和实施才能使标准发挥应有的作用,希望软件企业的发展能够借助该标准登上一个新的台阶,软件市场秩序也能够借助这项标准变得更加规范。
情景3 还没发布就已经开始应用
标准的生命力在于应用,标准的难点也在于应用。但是对于行业标准《软件研发成本度量规范》,标准还没有发布,就已经有不少单位抢着要应用这个标准了。
从2012年开始,这个正在制定的行业标准就已经陆续开始在海关总署、国税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安利集团、神华信息、东软集团、中远资讯、中创软件等单位试点应用。采用该标准规定的方法后,不同人员对项目规模的估算偏差大约在10%,极大地解决了试点单位长期以来面临的问题。
在标准工作组编制标准的过程中,工作组在标准如何有效落地方面做了很多创新工作。创新之一是根据《软件研发成本度量规范》开发了SSMCCEP(软件研发成本度量师)认证课程,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软件研发成本度量师的认证工作。同时,要求所有项目管理人员必须持有“CCEP”(SSMCCEP的简称)证书上岗,这也是国内首例将“CCEP”证书纳入到项目经理任职资质中,这一创举随后被其他企业所效仿。
另一个更大的创新就是中关村智联软件服务业质量创新联盟的诞生——2013年11月,在中关村管委会、海淀区政府、海淀园的政策支持下,通过近半年的积极筹备,该联盟在北京正式成立。联盟成立之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推广标准使其落地。
标准推广应用的同时,工作组发现行业标准受到了行业应用的局限,不能很好地发挥标准的作用。于是,工作组积极推动相关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2014年,经推荐,《软件度量 软件研发成本度量规范》正式申请升级为国家标准,为了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发挥行业标准的应用成效,特申请立项国家标准《智慧城市 软件服务预算管理规范》。2015年7月,国家标准委决定下达2015年第二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软件度量 软件研发成本度量规范》《智慧城市 软件服务预算管理规范》两项国家标准正式立项。
张弛有道,恒者善行。在联盟新的平台引领下,一方面《智慧城市 软件服务预算管理规范》和《信息技术 软件项目度量元》等作为联盟团体标准已经出炉;另一方面,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之中,有望近期出台,从而开启我国软件成本度量标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