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官方微信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滨松实现世界首例中红外光化合物半导体器件量产

发布时间:2019-9-18     来源:滨松光子学商贸(中国)有限公司

基于长期积累的化合物光半导体制造技术,日前,滨松公司成功实现世界首例中红外光化合物半导体器件(TypeⅡ超晶格红外探测器件)P15409-901的量产,该器件可检测波长至14.3μm的中红外光,且符合欧盟RoHS标准,不含水银和镉。该器件进入市场,有望替代现有分析仪器中含有RoHS限制物质的光接收器件。

P15409-901中红外光化合物半导体器件是将铟和砷的化合物InAs和镓和锑的化合物GaSb,分别以数纳米的厚度的薄膜,在基板上交替层叠形成的一种特殊结构的化合物半导体器件。探测可见光主要采用的是由硅材料制成的光学半导体器件,但想要检测波长比可见光长的中红外光,需要使用组合多种材料的化合物半导体器件。滨松此前已经成功开发并销售了铟、砷和锑材料可以检测11μm的光学半导体器件。到目前为止,滨松公司采用InAsGaSb薄膜交替层叠在基板上的特殊结构已经实现了波长大于11μm的中红外光的检测,但为了实现量产,还需要配套更高要求的生产技术。

此次,滨松利用化合物光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技术积累,在实现精密控制生产设备的同时,优化了生产条件,建立了一种可以使均匀厚度的InAsGaSb薄膜进行精确地交替层叠的制造技术,是世界上首例符合RoHS标准,不含RoHS指令中限制物质水银和镉,能够检测至14.3μmTypeII超晶格红外探测器。

以傅里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为代表,目前利用中红外光,组装于分析仪器中用于分析大气、食品、药剂中等所包含物质的光接收器件,都含有限制物质,本产品预计会替代这部分器件。此外,有望取代组装于气体成分分析仪器、物体表面温度非接触高灵敏度、高度测量装置中现有的光接收器件。同时,为实现更长波长、高灵敏度,滨松将继续推进本产品相关模块化产品的开发。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版权所有   |   京ICP备13023518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3807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16号1号楼6层   |   邮编:100037   |   电话:010-68596456 / 68596458
战略合作伙伴、技术支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经网(M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