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官方微信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传统企业,如何转型服务型制造?

发布时间:2019-11-22     来源:世界经理人

中国的消费市场,正在从模仿型排浪式向多档次、个性化、多样化发展。

这反映了中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消费的次第升级,也预示着社会阶层分化已导致消费市场细化,使其对供给结构形成了多元诉求。

据国际信用卡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高端服务业的增长是未来的趋势。这说明,随着消费的转型升级,消费市场已从生存性消费进入到发展性消费。事实上,从生存性消费向发展性消费转型,在发展型消费中从耐用消费品向服务类消费品转型,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我们可以把这波消费归纳为四个方面:全、便、特、新,即全方位的需求、省时省力的快捷服务需要、与众不同甚至独一无二的个性化满足以及追求变化、追求时尚、能获得猎奇猎新的兴奋感。

不少企业老板,以往处在一个线性的思维方式上,遇到低增长、遇到波动想到的是减库存、减成本,熬冬天,熬一熬,希望能够熬过去。事实上,未来所有的机会都不是从历史的周期的变动中来的,是从结构性变化来的。改变线性思维模式变成结构性的思维模式,这是老板能够成功的第一点。

当前面临世界百年之大变局,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根本的变化,是要从一个线性的、一个周期性经营的环境,走向一个结构性的面的颠覆性的破坏的环境。

因此,企业要想在一个变化的未来赢得竞争,第一件事是改变线性思维方式,走向一个面的结构性的思维方式。因为未来的一切,一切的机遇都在面和结构之中产生。

当今,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影响,已经从“信息链”到“供应链”进而发展到“产业链”;以物联网、人工智能、互联工厂等为代表的新事物正在改造或重塑着传统产业的价值链。

为此,制造企业转型需要进行两种性质的调整:第一是适应性调整,生产更多适应市场的产品,但这是远远不够的。第二更为重要的是战略性调整,要从全局与长远角度出发,按照质的变革,重新定位企业发展方向,走上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新征途。为此,企业应该对转型目标和价值进行深入洞察,不仅结合外部趋势和内部问题诊断,更要根据企业未来的战略定位确立转型目标,而不是“别人都在做,所以我也要做”。

我应通用医疗之邀多次讲过课,事实上,通用电气通过整合搭建制造与服务生态系统,演变为平台商。未来,制造与服务的融合,服务型制造成为新趋势。

全球500强企业中有两成跨国制造企业的服务收入超过总收入的50%,更有一些著名的制造企业通过向服务转型,实现了业务规模和效益的大幅增长。IBM从典型制造企业成功转型为“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的信息技术服务公司,其服务收入所占的比例超过52%GE公司来自服务的收入更是高达63.2%

一、制造业转型中的变革之路

当今,在互联网、大数据等已经成为社会通用基础设施的背景下,制造型企业需要用互联网思维对市场、消费者、技术、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因为许多中小企业尚未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

1、核心价值观能力;

2、营销变革力;

3、战略洞察力;

4、计划控制力;

5、组织适应力。

当前,工业4.0带来的组织方式变革,不亚于技术变革带来的冲击。因为,工业4.0要求自动化系统能够思考和自主工作。

换句话说,它假定当前正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自动化系统可定制,即系统将能够执行大多数目前需要人为干预的任务。与此同时,人的因素仍然是重要的,工业4.0标志了从僵化、集中的工厂控制系统转向分散的智能系统。

另外,由于客户需求的难以预计性,制造业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这意味着工厂和机器需要以不同于目前的方式进行组织,因为制造商必须迅速对客户的需求做出回应,这会影响自动化系统本身的设计。因此,工业4.0带来的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需要密切关注,这丝毫不亚于技术本身变革带来的冲击。

1、建设适应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将成为吸引外资热点。

2、立足自身优势,改变依靠低工资战略与低成本战略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

二、服务型制造的内涵

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在这种形态下,制造业企业通过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从而实现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的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的转变,有利于延伸和提升价值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当前,服务创造的价值约占整体价值的2/3,服务型制造帮企业占领“微笑曲线”的两端。从“微笑曲线”来看,服务处于价值的高端,而生产加工环节处于低端。生产所创造的价值约占整体价值的1/3,而服务所创造的价值约占2/3。服务型制造可帮助企业占领“微笑曲线”的两端。

三、发展服务型制造的原因

你可能想不到,北京电报大楼、鸟巢、首都机场T3航站楼……这些公共设施里的时钟,竟然都运行在一个“钟联网”时间服务系统上。搭建这个“钟联网”系统的烟台持久钟表集团有限公司,将销往世界各地的时钟通过网络联在一起,不仅可以远程控制统一校时、统一监控,出现问题还能及时发出提醒。

有了这个全生命周期服务系统,持久钟表从单一的钟表制造商转型为时间同步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近三年服务型收入为2379万元、2531万元和3107万元,分别占当年营业收入的30.2%34.7%35%

由此可见,发展服务型制造的目的,就是要推动我国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四、发展服务型制造不足

五、发展服务型制造着力点

企业要将服务放在首位,服务与业务相比,服务更为重要,业务创造基础价值,而服务创造核心价值。为此所有企业都要提高服务能力,要从组织和人员诸多方面进行调整,强化企业对用户全程全方位的服务能力。

1、要培育产业融合发展的观念,构建一体化的产业政策体系,消除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在税收、金融、科技、要素价格之间的政策差异,降低交易成本等;

2、要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让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成为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的黏合剂;

3、要树立产业性生态系统观念,打造一批服务型制造平台和共性技术平台;

4、要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进行试点,发挥示范企业引领作用,带动产业组织方式及商业模式不断创新。

目前我国的服务型制造已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一批制造企业积极向服务环节延伸,新兴的服务型制造企业不断涌现。像华为的整体解决方案、上海电气的总集成总承包模式、海尔的服务型平台、山东如意的全产业链服务型制造模式、深圳怡亚通的全程供应链整合服务创新、天津超算中心打造的服务型制造平台等,已经在引领中国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1、过去靠员工体力,未来靠员工脑力;

2、过去靠员工加班,未来靠员工创新;

3、过去靠老板魄力,未来靠团队魅力;

4、过去靠金钱驱动,未来靠使命凝聚;

5、过去靠经验管理,未来靠流程复制;

6、过去靠产品独步,未来靠服务横行;

7、过去靠关系人脉,未来靠资源互联。

今天迭代和改变行业的并不都是大企业,更多的是小企业。大企业往往倾向于守住自己原有的优势、不愿重新定义,是小企业在重新定义行业。而一旦行业被重新定义,大企业会很快遭遇到巨大的挑战,小企业反而涨势很猛。

数字化生存时代,市场变化对企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提升格局和效率,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将盈利模式由单纯的产品运营环节,向更高附加值的价值链服务模式转变,如此方能提高客户粘性,获得最优市场红利!

由此可见,不一样的数字时代,战略思维逻辑也是不一样的。

事实上,制造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种问题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思维僵化和固化!数字化生存时代,市场变化对企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提升格局和效率,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将盈利模式由单纯的产品运营环节,向更高附加值的价值链服务模式转变,如此方能提高客户粘性,获得最优市场红利!

显然,制造企业只有把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策略贯穿于每一个营销环节,再把它整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出系统的力量。因此,用户主导企业经营已势在必行。供不应求时期,企业以产品为王;供过于求时期,企业以渠道为王;产能过剩较大时期,企业以用户为王,用户为王是企业经营最重大的转变。

为此,企业必须从现在起,进行深化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这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市场化,激活用户,以用户为中心经营企业,为用户创造最好的价值,特别是解决用户的“痛点”;二是内部市场化,激活员工,以员工为主体经营企业,建立大公司小团队的经营机制,以最小的经营单元直接面向市场。

面对当前的困难和挑战,企业到底应该如何应对呢?

除了政府不断出台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外,关键还是在企业自身的创新发展、规范管理。就是要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当前那些成功企业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就是“四化”。

一是全球化。

二是数字化。

三是法治化。

四是精益化。

未来的企业必须在创新基因和优化生存上下功夫,必须明白有6大营销趋势:

1、要重视新兴人群对产品的个性定制和情怀利基;

2、要重视社会化营销,建立生活一体化生态系统;

3、要考虑市场碎片化、场景化、平台化的趋势;

4、企业成为内容生产者,重视体验互动和思维进化,认知盈余是新时代最大的红利;

5、关注终端的精神消费与员工价值考核;

6、要关注县域和乡镇经济。

现如今资源整合模式创新和营销模式创新显得尤其重要,打破既有的价值观念和传统的思维模式,把加工交给别人,自己跑市场、树品牌、整合产业链、建构价值链。企业要不断以跨界思维提升销售力与市场力,要进行有效扩张,将营销进化和体验优化放在市场最前线,企业家必须让你自己和你的团队在创新的过程中动起来,企业内部流程和管理方式的改变也是创新,要让企业维持动态,在春天到来的时去迎接新的挑战,为未来的发展蓄积力量。

作者:于斐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版权所有   |   京ICP备13023518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3807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16号1号楼6层   |   邮编:100037   |   电话:010-68596456 / 68596458
战略合作伙伴、技术支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经网(M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