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2月24日报道 美媒称,一项新的研究发现,被普遍视为人工智能(AI)领域全球领导者的中国在相关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非初创企业的AI应用——方面赶不上美国和其他几个国家。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2月18日报道,来自研究公司Cognilytica的这份报告用5个指标对各国进行了比较,认为中国在其中一个指标落后,即大型企业的AI应用。其他衡量指标包括相关国家的AI战略、政府资金、研究活动以及风险资本和初创活动。
报道称,4个被列为拥有最强AI战略的第一梯队国家——美国、法国、英国和以色列——在全部5个指标中都获得了高分。根据本月公布的这份报告,位列第二梯队的国家——中国、加拿大、德国、日本和韩国——在5个指标中的某一项落后。
该报告作者之一、Cognilytica首席分析师罗纳德·施梅尔策说,就AI而言,企业的投资和应用非常重要,因为这影响到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而对一个国家的经济产生影响。
他说,在中国,“政府和初创企业正在采取相关行动”。
他还说:“中国唯一没有美国那么有竞争力的领域就是中国的大型企业——银行、制造企业、航运公司——对AI的应用程度。”
据报道,美国大西洋理事会斯考克罗夫特战略与安全中心高级顾问斯蒂芬·罗德里格斯说,他的研究与Cognilytica报告的结论一致。他说,众所周知,中国正在广泛应用面向消费者的AI,比如零售业中使用的面部识别系统,但中国“在商业性企业的AI应用方面的确落后了”。
【延伸阅读】美媒:人工智能助力人类抗击疫情
参考消息网2月11日报道 美媒称,很多国家正努力消灭新型冠状病毒。人们采取了隔离、封闭城市、旅行限制和加快疫苗研发等手段。然而,诸如人工智能(AI)这类技术能帮助我们摆脱困境吗?有趣的是,它已经在这么做了。
据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2月2日报道,加拿大蓝点公司是一家由风险投资支持的初创企业。该企业已经建立了一个复杂的AI平台,它会处理海量数据——如来自世界航空旅行网络的数据——以识别疫情的暴发。
报道称,在冠状病毒暴发事件中,蓝点公司在2019年12月31日发出了它的第一次警报,这要早于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CDC在今年1月6日才做出了它自己的判断。
蓝点公司是卡姆兰·卡恩创立的。卡恩是传染病专家和多伦多大学医学与公共卫生专业的教授,他曾在“非典”时期担任一线医护人员。
卡恩说:“目前我们正使用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来处理用65种语言表达的大量无条理的文本数据,从而追踪100多种不同疾病的暴发,我们夜以继日地处理信息,每隔15分钟就处理一次。如果我们以手动方式工作,我们或许需要100多个人才能把工作做好。这些数据分析使得卫生专家能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如何应对传染病的风险上,而不是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收集与组织信息上。”
当然,蓝点公司可能不是唯一成功利用AI来帮助遏制冠状病毒的机构,下面来看看AI在这一领域的前景。
美国数据机器人公司医护部门的总经理科琳·格林说:“AI可以预测一个地区潜在新病例的数量,以及哪些人群面临的风险最高。这类技术可以用来警告旅行者,让易感人群在旅行中佩戴适当的医用口罩。”
美国纽黑文大学计算机科学助理教授瓦希德·贝扎丹说:“AI可以帮助加强最优化策略。例如,玛尔齐耶·苏丹努勒库塔比博士的研究是利用机器学习来对隔离社区、城市、国家的策略进行评估和最优化,从而控制疫情的传播。”
美国IPsoft公司的医疗和生命科学全球实践主管文森特·格拉索博士说:“当疫情发生时,从病人和其他人那里获得临床相关信息——诸如发病前后的生理状态信息、有关感染地点的物流信息及其他重要信息——是至关重要的。将人员派往这些地方代价昂贵又很困难,尤其是如果多处暴发疫情,或者疫情出现在缺乏充足资源的国家。作为人类试图获得相关信息的一种延伸手段,对话式计算将是一种受欢迎的新增力量。”
曾在美国国土安全部任职的史蒂夫·贝内特说:“AI可以以多种方式帮助应对冠状病毒。AI可以预测这种病毒可能从动物传播到人的地区。在没有成熟的卫生法规的野味市场往往会发生病毒从动物到人的传播。一旦发现疫情,卫生官员可以利用AI预测病毒将如何基于环境条件进行传播以及人们对医疗资源应如何使用。”
【延伸阅读】英媒:人工智能将成为抗击新疫情“最大希望”
参考消息网2月24日报道 人工智能常常被描述为一股对人类“有害”的力量。批评人士说,广泛使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最终将导致数以百万计的就业岗位消失,而埃隆·马斯克等技术先驱则警告称,人工智能技术存在失控风险。英媒认为,人工智能也有可能带来非常巨大的好处。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2月22日报道,支持者举例称,这项技术可以提高行车安全度,优化我们的沟通方式,并能使劳动者腾出手来、集中精力从事更重要和回报更高的工作。
近日有消息称,人工智能在开发一种强大新型抗生素以对付世界上最危险的细菌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这彰显了这项技术的另一个好处。
报道称,对于应对正在持续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来说,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取得的这一突破可能出现得太晚了,但这一突破能在今后其他类似的疫情中发挥关键作用吗?
麻省理工学院对人工智能进行了专门训练,以寻找已知能有效抑制大肠杆菌生长的潜在抗生素分子。通过让机器学习算法在几天内充分筛查庞大数据库中逾1亿种化合物,研究人员发现了这种分子。
初步试验证明,这种分子能有效抑制大肠杆菌。
一些复杂细菌对传统药物有耐药性。上述算法可以大大提高发现能对付这些复杂细菌的抗生素的速度。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行为分析实验室主任奥尔多·费萨尔博士说,这一突破基于“很棒的研究”。
费萨尔说,此前帝国理工学院曾开展类似研究,利用人工智能搜索食物化合物库,以对付癌细胞。
这位副教授还说,即使利用人工智能发现了一种能对抗与新冠肺炎类似的疫情的抗生素,也需要开展可能耗费数月时间的严格临床试验。
他说:“这些都是偶然发现,但这是在海滩上淘金的一种极高明方式。”
费萨尔说,或许能以其他方式利用人工智能阻止病毒引发疫情。其中一种方法就是,利用人工智能实现“虚拟隔离”。一个例子是,建议伦敦某个地区的居民在某一特定时间按特定路线出行,从而更普遍地减少他们与其他人的接触。
总部设在英国牛津的初创企业埃克赛恩希亚公司是利用人工智能帮助发现新药的公司之一。
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安德鲁·霍普金斯说,由于使用了算法,未来十年,新疗法从概念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可能仅需18至24个月。
埃克赛恩希亚公司已经设计出一种治疗强迫症的新化合物,在经过不到一年的最初研究阶段后,这种化合物即将在实验室中接受测试。该公司说,这比平均速度快了约4倍。
总部设在英国剑桥的希尔克斯公司也在使用类似方法,但该公司利用机器学习技术为现有药物寻找新用途。这两家公司均利用期刊、生物医学数据库和临床试验等来源为自己的算法提供信息,以帮助提出疾病的新治疗方法。
报道称,虽然麻省理工学院的突破还处于早期,但它确实表明了在下一次震动世界的疫情期间人工智能可能是多么重要。
【延伸阅读】俄媒:中国人工智能论文数量全球领先 引用量美国仍居首
参考消息网12月20日报道 俄媒称,美国斯坦福大学《2019人工智能索引报告》指出,中国在人工智能(AI)方面的学术论文数量超过欧洲。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12月18日报道,根据《2019人工智能索引报告》的数据,今年中国已经发表AI领域的论文占全球28%。而欧盟占此类论文的27%。
报道称,与此同时,中国的AI创业公司比美国同类创业公司融资情况更好。报告显示,从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有486家中国初创公司吸引了166亿美元(1美元约合7元人民币)的投资,比美国多200%。另一方面,为人工智能公司融资的方法也不相同。Tortoise Media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对AI的绝大部分投资来自政府。而在美国,人工智能研究的主要资金来自企业。
迄今为止,美国在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基础科学和研究平台)方面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但是,在美国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发展了60年至70年,而中国则在更晚的时候开始发展人工智能。
报道指出,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毕竟,人工智能(就像20世纪的电力)是一项能促使不同领域发展的技术。通过将AI解决方案引入生产的现代化和优化中,一个国家可以在全球价值链中迈上几个台阶。
报告同时也指出,就该类论文被引用的数量而言,美国仍居首位。
【延伸阅读】俄罗斯记者艳羡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快:已在多行业中取得应用
参考消息网11月26日报道 俄罗斯自由媒体网站11月24日发表记者塔季扬娜·阿列克谢耶娃的一篇报道称,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快,许多行业在中国已被人工智能取代。报道摘编如下:
与中国新闻同行交流时,他们展示了人工智能合成主播。来自俄罗斯和独联体其他国家的记者纷纷惊讶发问:机器人莫不会彻底取代媒体从业者?
中国人认为,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胜任最艰难的工作,例如现身热点地区、出现在发生紧急情况之处,以及编制各类图表、汇总金融信息,上述事务通常会令创造型人士感到抓狂。将之托付给机器后,他们便可从事纯粹意义的创作,孵化新点子。从另一方面看,中国的机器人具备很强的“自我学习能力”,每天都能掌握新技能。在信息搜索方面,它们的实力同样傲视人类,因为它们还可以从其他机器人处获取信息。
人们的紧张并非毫无缘由。不久前,俄罗斯总统普京曾指出:“人工智能是具有庞大力量的资源。我曾不止一次公开提及,谁掌握它,谁就能将其他人远远抛在身后,拥有强有力的竞争优势。难怪有人说,已在全球铺开的技术竞赛,将是我们文明史上最激烈、最为残酷的。”
目前给人的感觉是,面对这场竞赛,俄罗斯入场太晚。我们没有本国制造的电脑和手机,未必能够像中国人一样,全面转而购买国货,遑论向整个世界出口。
不过,中国人正在开发人工智能运用的各个领域。在中国,机器人早已在幼儿园和养老院“就业”,充当阿姨及护工。
在南京的某个医学技术中心,我与一家智能技术研究所的所长聊天。他的员工以及整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员工,不只从事技术研发,且已经凭借成果挣钱了。例如,智能清洁工售价20万元人民币,正在为养老院开发的机器人护工标价40万元人民币。卧病在床者将拥有最具耐心的人工智能看护,后者不只帮助患者移动、进行心跳及血压测量,还能排遣寂寞,例如播放心仪的音乐、连通亲朋与病人视频聊天以及诵读书籍。
这位中国学者指出,现在养老已成为极大的难题。子女仍在工作,无法照顾垂暮的双亲,机器人不啻为纾困之道。美国、日本都已经开发出了类似的人工智能护工,如今中国正与上述国家合作,邀请后者的专家及技术人员加入。
中国向所有国家敞开合作大门。在从事人工智能研发的机构当中,每天都有层出不穷的新点子。
当然,新的问题也应运而生:倘若机器人取代了所有护工、幼儿园教员,那么中国的超过13亿人口将如何就业?学者们指出,人工智能的研发方向是承担那些最脏最累最难的工作,如此一来,人们便可心无旁骛地从事创作、创新,酝酿独一无二的产品。另一方面,倘若机器人在所有领域都取代了人类,那么我们就只用享受生活、专注休闲了。
如此充裕的自由时间显然不大适合一贯勤勉的中国人。如今的他们,是如此专注于学习、获取良好教育、开发新成果,从而推动人工智能的大幅跃进,孕育出绝对全新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