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银保监会在北京召开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座谈会。座谈会强调,各金融机构要把支持稳企业保就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把握好信贷投放节奏,与市场主体实际需求保持一致,确保信贷资金平稳投向实体经济。
座谈会上透露出哪些信号?接下来,金融业如何进一步稳企业保就业?
货币信贷支持不断档
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多项金融政策措施迅速落地,通过加大总量货币信贷支持,完善金融监管政策,引导贷款利率下行,优化信贷投向结构,为实体经济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支持。
总体来看,金融支持呈现“量增价减”的特点。从量来看,今年以来,用于实体经济的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10万多亿元,比去年同期明显多增。广义货币M2连续在两位数运行,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也明显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从价格上来看,上半年市场利率持续下行,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明显降低。央行此前发布的今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3月份企业贷款利率为4.82%,较2019年底下降0.3个百分点,较2018年高点下降0.78个百分点,降幅明显超过同期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降幅,政策利率下降的效果放大传导至实体经济,LPR改革有效发挥了促进贷款利率下行的作用。
央行营业管理部主任杨伟中日前表示,今年新冠疫情对经济社会影响的强度是超预期的,市场主体恢复生产、稳定经济增长可能比原来预计的时间要长得多、也困难得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受到的冲击比较大,更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来稳企业、保就业、稳定经济增长,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活下去,留住青山,赢得未来。
接下来,进一步稳企业保就业仍需要货币信贷支持。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团队认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是满足实体经济恢复的必要之举。考虑到特别国债发行、地方专项债的大规模发行要求金融机构增加对这些资产的配置,这都将带来较大的流动性缺口,需要补充流动性。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团队表示,6月,央行还推出了普惠小微金融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其目的是让金融活水直达中小企业。未来,还可考虑建立特别融资便利支持特定企业、增加特别再贷款、扩充合格抵押品范围等工具以支持实体经济。
让金融机构敢贷、愿贷
如何让金融机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也是座谈会关注的焦点。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近日发布的11条金融改革措施中,也关注到了这一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这11条措施其中之一——《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办法(试行)》已经于7月1日落地。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少小微企业更是遭遇生存之困。中商智库首席研究员李建军表示,小微企业是就业的主力军,稳就业就要让小微企业平稳经营,因此需要小微金融发挥更大作用。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融资结构中,间接融资,也就是银行贷款仍然是企业融资的“大头”,小微企业融资中大部分也是来自银行贷款。因此,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要抓住商业银行这个主体,让银行愿贷、敢贷。
李建军认为,金融机构不敢贷、不愿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银行难以摸清中小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因此,接下来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更多的信息互通,尤其是需要加快涉企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提高中小企业信息透明度,解决中小企业信用缺失问题。同时还需要继续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对中小企业增信,与银行共担风险。
当前,让金融机构“能贷”的关键是加快服务小微企业的主力军——中小银行的资本补充。近日,允许地方政府专项债合理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将有助于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邮储银行战略发展部研究员娄飞鹏表示,中小银行面临着较为突出的资本金不足问题,而补充资本金的渠道相对较少,政府对中小银行资本金补充高度重视,允许地方政府专项债合理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不仅有利于中小银行发展,也有利于中小银行增加对小微企业的支持,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还有业内专家认为,商业银行在资本补充工具创新方面仍然需要提速,建议加速完善永续债等相关政策,推动更多资本补充工具发行;探索更加灵活多样的 资本补充工具,如转股型一级资本债券、转股型二级资本债券等,使各类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综合选择合适的资本补充方式。
在“会贷”方面,座谈会上提出,加强金融科技运用。这需要银行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小微企业“画像”,并为其提供差异化的信贷服务。
提高信用贷款支持力度
今年3月,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烟草零售店老板王军(化名)一天之内就申请到了一笔27万元的信用贷款。
因受到疫情影响,流动资金短缺,王军向远安农商行提出了贷款申请。但他无抵押物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到担保人,因其持有烟草经营许可证,远安农商行随即为其推荐了纯信用贷款产品“烟商快贷”。7月6日,该笔贷款纳入了湖北省首批“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支持范围,远安农商行获得了10.8万元零成本政策资金。
“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是央行在6月创设的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座谈会上提出,要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力度,注重审核第一还款来源,丰富信用贷款产品体系,提高信用贷款发放效率。该计划明确对地方法人银行2020年3月1日至12月31日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信用贷款予以一定比例资金支持,有效促进金融机构创新匹配小微企业资产状况的信贷产品,支持更多小微企业获得免抵押担保的信用贷款支持,通过支持小微市场主体促进就业基本稳定,助力“六稳”、“六保”。
7月2日以来,湖北省首批共计12.6亿元“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开始陆续办理,可支持湖北省84家地方法人银行向普惠小微企业发放信用贷款31.6亿元,惠及全省近1.4万户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
在北京,7月7日,央行营业管理部向3家地方法人银行发放首批“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资金5.72亿元,惠及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共计3125户,主要投向批发零售业、涉农、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该支持计划资金专项用于促进辖内法人银行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投放。
目前,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正在逐步落地。但还有观点认为,当前信用贷款发放难主要还是因为信用贷款风险较大,各地各部门信息分散且开放不足,缺乏完善的考核和尽职免责评价体系、风险控制和缓释机制造成的。从长期来看,加大支持各类企业生产经营的中长期信用贷款发放还须更多配套的“基础设施”。
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行长王玉玲在今年两会期间就曾建议,尽快建立健全各层级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查询机制,为银行打开信用信息共享大门,督促银行改善风险控制模型,提升风险管理水平,鼓励各地建立信用贷款担保基金,撬动更多信用贷款发放。与此同时,在监管考核评估方面,考虑增设优化信用贷款有关指标设置,推动商业银行积极发放信用贷款,进一步发挥银行体系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功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