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官方微信

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论述  >>  正文

中国关键传感器技术突破之路:挑战与机遇并存

发布时间:2025-4-18     来源:传感器专家网    编辑:衡盛楠    审核:张经纬 王静

传感器作为现代信息产业的三大支柱之一,是自动化监测与智能控制系统的关键部件,被誉为万物互联之眼。在工业4.0、物联网、智能制造等新兴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传感器技术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然而,我国在传感器领域仍面临诸多技术瓶颈,亟待突破。

智能光纤传感器:航空发动机监测的利器

智能光纤传感器主要用于航空发动机、重型燃气轮机的状态监测,能对发动机工作过程中的压力、温度、振动、应变、位移、尾气成分等参数进行实时测量,为发动机/燃气轮机的工作状态、健康状态、故障分析提供数据支撑。国际上的工业巨头如GE、西门子、普惠、罗尔斯罗伊斯等,都已将智能光纤传感器用于自家发动机/燃气轮机产品的状态监测。但我国在光纤智能传感器领域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特别是在燃烧室超高温环境的智能光纤传感器方面,与国外的差距尤为明显。这导致我国在高端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的研发与生产中,不得不依赖进口传感器,不仅成本高昂,还面临技术封锁的风险。

宽温区硅压力传感器芯片:极端环境下的守护者

宽温区硅压力传感器和芯片在传感器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使用温度范围在-55℃225℃之间,且精度优于25%FS。然而,我国在这一方向上的研究尚处于追赶阶段,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显著差距。高可靠性MEMS高温硅压力传感器是亟需突破的重点,同时低应力无引线封装、温度补偿以及高温专用电路(ASIC)芯片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也是实现批量生产与重大技术装备应用的关键所在。在航空航天、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极端环境下,宽温区硅压力传感器芯片的性能直接关系到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其技术突破对于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MEMS陀螺芯片:消费电子与工业控制的基石

MEMS陀螺仪作为半导体行业的重要基础元件,在消费电子、工业控制等多个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其技术门槛在传感器领域中相对较高,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厂商的研发投入。然而,高端产品的研发工作仍主要集中于高校和科研机构。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和科研单位在该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中国在MEMS陀螺芯片方面的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目前,国内具备自主设计和量产能力的企业寥寥无几,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均处于较低水平。据《中国传感器(技术和产业)发展蓝皮书》披露,国内众多消费电子厂商所使用的MEMS陀螺芯片主要依赖进口,进口率保守估计高达80%以上。这严重制约了我国消费电子和工业控制领域的发展,也使得我国在这些领域面临技术卡脖子的风险。

高性能磁传感器:工业与汽车领域的核心元件

高性能磁传感器技术壁垒高,应用领域广泛,包括工业自动化、医疗设备和汽车工业等,市场潜力巨大。以传统燃油汽车为例,每辆汽车平均需配备30余个磁传感器,涉及曲轴、电路、踏板等多个方面。而在智能自动驾驶汽车领域,磁传感器的需求将更为迫切和细致。然而,当前中国市场销售的车辆中,磁传感器市场几乎被国外厂商垄断,国内严重依赖进口。霍尼韦尔、村田、精量电子和罗姆等国际大厂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在精密制造、勘探、电力和仪器设备等工控领域所使用的高端磁传感器,也大多被国际传感器巨头所把控,这对我国产业升级和自主化进程构成了重大威胁。国内磁传感器制造领域的研发基础相对薄弱,设备、人才等资源匮乏,导致产品性能、良品率、成本及生产流程等方面均存在显著不足。

红外阵列传感器:工业检测与安防的火眼金睛

红外阵列传感器是一种在单一芯片上集成了80×60240×180个敏感单元的红外设备,能够接收并检测目标物体所辐射的红外能量。经过光电转换,它能够输出与目标物体温度分布及红外辐射强度相关的电信号。相较于日常广泛应用的单元红外传感器,红外阵列式传感器以其高精度、宽检测范围以及能够输出可视图像信号的优点,在工业检测、家庭安防、智能家居、节能控制、医疗看护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并有望逐步取代单元红外传感器成为市场主流。据知名市场研究机构Yole的统计数据显示,红外阵列式传感器的市场规模已超过10亿美元,且年增长率高达50%以上。然而,当前红外阵列式传感器的核心技术仍被ULISFLIR等欧美厂商所垄断,国内厂商在晶圆级封装技术、信号处理专用芯片技术等方面仍需努力追赶。

集成式智能传感器和微系统模组:物联网时代的智慧之眼

随着物联网、移动互联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传感器和微系统模组的需求日益旺盛,全球科技巨头纷纷抢滩布局。尽管我国在单体传感器领域与欧美日等国家相比已明显落后,但在集成式智能传感器和微系统模组方面,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这无疑为我国提供了宝贵的追赶与超越的机会。我国应充分利用SESUB(半导体基板埋入)和SiP(系统级封装)等先进工艺,推动集成式智能传感器和微系统模组的研发与产业化进程。同时,还需研发跨环境、声学、惯性等多领域的集成式智能传感器,并拓展其在手机、手表、手环、无线耳机、AR/VRIoTIPM(智能功率模块)、TPMS胎压监测等消费类电子、汽车电子及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应用。

我国在传感器领域面临着诸多技术挑战,但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高端人才等措施,我国有望在智能光纤传感器、宽温区硅压力传感器芯片、MEMS陀螺芯片、高性能磁传感器、红外阵列传感器以及集成式智能传感器和微系统模组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实现传感器产业的自主可控和高质量发展,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物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版权所有   |   京ICP备13023518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3807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16号1号楼6层   |   邮编:100037   |   电话:010-68596456 / 68596458
战略合作伙伴、技术支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经网(M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