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1年钢铁行业运行特点
1.粗钢生产增速减缓,钢材出口呈持续下降态势
2011年上半年粗钢生产处于较高水平,但进入下半年,受市场需求环比下降影响,粗钢产量连续5个月持续减少。粗钢日产水平从最高的6月份近200万吨,下降到 11月份的166万吨。1-11月全国粗钢产量6.3亿吨,同比增加5650万吨,增长9.8%。预计全年粗钢产量在6.83亿吨左右,比上年增长9.2%左右。
上半年钢材出口增长较快,但3月份达到488万吨之后,从4月份开始一直呈下降趋势,最低的10月份钢材出口382万吨,比3月份减少100多万吨。1-11月,累计出口钢材4516万吨,同比增长13.8%。如12月份继续保持11月份出口数量,则预计全年出口钢材4900万吨左右,同比增长16%左右。
2.钢材价格出现较大波动,产品结构性矛盾进一步突出
由于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变化,钢铁市场供大于求矛盾日益突出,去年8月下旬至10月,钢材市场价格逐周回落。10月末与8月中旬最高价格相比,价格下跌幅度接近10%,与上年同期相比,价格只微升1.15%。但10月份当月进口铁矿石平均到岸价却高达175.55美元/吨,环比下降0.22%,而钢材市场价格(CSPI)环比却大幅下跌7.42%。
受需求环比下降、产能释放的双重挤压,钢铁行业产品结构性矛盾进一步突出。根据协会统计,去年1-11月中厚宽钢带表观消费只增长1.45 %,而线材和钢筋则分别增长17.52 %和19.08 %。12月23日国内市场八大品种平均价格,高线、螺纹钢每吨分别为4517元、4338元,而中厚板、热轧板卷每吨分别为4285元、4397元。在原燃料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中厚板、热轧板卷价格仅与螺纹钢价格相当。
3.企业融资困难,资金成本大幅增加
由于信贷政策持续收紧,企业融资难度加大,资金使用成本大幅度上升,许多企业生产经营陷入严重困难。表现为,一是企业长期借款有较大幅度下降,短期贷款大幅度上升。1-11月会员钢铁企业,银行短期借款同比上升28.87%,银行长期借款同比下降6.17%,因此使企业承担了较高的融资成本。二是银行取消对企业利率优惠,严格控制新增贷款。三是企业的银行承兑汇票贴现量大幅上升、贴现率不断上调,导致企业票据贴现费用大幅上涨。特别是9月份以后,银行承兑汇票的签发也受到较大影响,企业资金更加紧张。据统计,会员钢铁企业1-11月财务费用同比上升37.18%。
由于资金紧张,致使企业应收、应付账款额大幅度上升。1-11月会员钢铁企业应收账款净额同比上升19.82%,应付账款净额同比上升23.86%。部分企业为保证生产经营正常运行,不得不放缓或是暂停部分项目的投资建设。
4.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效益明显下降
由于进口铁矿石等大宗原燃材料价格一直处于高位,推高企业生产成本。1-11月进口铁矿石平均到岸价为166.21美元/吨,比上年同期增加39.81美元/吨,上涨31.49%。以1-11月累计进口铁矿石62201万吨计,增加支出247.62亿美元。会员钢铁企业, 1-11月累计产品销售总成本比上年同期上升23.6%。1-11月“对标挖潜”钢铁企业采购成本与上年同期相比,炼焦煤上涨13.53%,喷吹煤上涨19.13%,冶金焦上涨9.85%,国产铁精矿上涨19.38%,进口粉矿上涨24.66%,废钢上涨23.75%。
1-11月,会员钢铁企业累计实现利润853亿元,同比增长8.07%。虽然实现利润总额上升,但产品销售利润率只有2.55%,远低于同期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利润率的水平。特别是10月份和11月份会员钢铁企业当月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只有14亿元和12.2亿元,平均销售收入利润率分别只有0.48%和0.43%,企业亏损面超过三分之一。11月份若扣除投资收益则为净亏损9.2亿元。
四季度出现利润大幅度下滑的主要原因:一是产能大量释放,前三季度累计生产粗钢5.26亿吨,平均日产粗钢193万吨,相当于年产粗钢7.03亿吨的水平。二是主要下游用钢行业,特别是制造业对钢材需求增速下降,导致钢材价格下跌。去年1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0%,这是该指数自2009年3月以来首次降至临界点50%以下,表明制造业国内外市场需求趋缓,企业生产动力不足。三是由于进口铁矿石价格相对于钢材价格的滞后效应使企业陷入了“以高价格矿石生产,以低价格销售钢材”的困境。
(二)2011年钢铁行业取得的主要成绩
1.坚持科学发展,产业布局调整取得新进展
历时数年的首钢搬迁顺利完成,标志着首钢进入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新阶段;经国务院批准,山东在全国率先进行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提出的钢铁产业减量调整设想,将成为全国钢铁工业“十二五”结构调整的重要原则;重钢老厂区完成“环保搬离”主城区;东北特钢集团大连基地环保搬迁项目竣工投产;攀钢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及产业结构调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项目获得国家批准并开始实施;经发展改革委批准的河北省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标志性工程邯钢新区精品板材基地全面建成投产。
2.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克服生产经营困难
面对原燃料价格大幅上涨,生产成本上升,市场需求环比下降,钢材价格下跌,融资困难的严峻形势,钢铁企业不等不靠,积极应对。鞍钢通过优化原燃料结构,减少支出,增加综合经济效益;河北钢铁深化整合,完善“大营销、大财务”管控体系,通过大宗原燃料的集中采购、大宗产品的统一销售和物流的统一优化,实现整合效益25亿元;新兴际华集团(原新兴铸管集团)全面推行“模拟法人运行机制”和“产供销运用快速联动机制”,降低成本2.3个百分点;马钢按照“销售围着市场转、生产围着销售转、采购围着生产转、全部围着效益转”的经营思想,从原燃料采购开始的各个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包钢在产品销售方面以效益最大化为原则,动态优化销售结构,实现以效定销、以销定产,全力提高产品销售的效益;酒钢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和销售流向,坚持“积极销售、稳健采购、经济配料”的经营方针,发挥资源、能源优势,抵御市场波动风险;中天钢铁生产系统围绕“稳产就是高产,安全就是效益”的方针,努力保持稳定发展势头。正是由于广大企业的积极努力,在生产经营环境十分严峻的形势下,得以使钢铁工业实现平稳发展。
3.坚持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
宝钢股份参与完成的“西气东输工程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武钢研发的产品应用于全球最大核电机组广东台山1750兆瓦2号核电机组建设,武钢由此实现了特大型水电、风电和核电机组所需高端硅钢产品的全覆盖;舞阳钢厂试制的大厚度自升式钻井平台齿条用调质高强钢板,在特厚海洋平台齿条用钢板国产化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太钢不锈成功研发出全球第一支使用挤压机生产的应用于核电裂变反应堆的W型钢;攀钢试制的8种在线热处理道岔轨新产品通过铁道部组织的上道认证,从而使攀钢具备为客户提供全套铁道线路用钢的能力;鞍钢与用户签订了运输液化乙烯气船用5%镍钢板的生产合同,标志着鞍钢该产品进入实际应用阶段;首钢、宝钢、华菱、南钢等企业开发的大变形高钢级管线钢通过专家评审,可批量生产应用于中缅管线建设。与此同时,还有一批企业也开发出满足用户需要的高质量产品。
4.推进节能减排,促进绿色生产
宝钢发布《绿色宣言》、《产品环境声明》,表达中国钢铁企业践行绿色理念、做绿色产业链驱动者的决心;山钢集团济钢积极配合济南市提出建设城市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废旧塑料消纳“三大节能减排中心”;太钢投资兴建的国内首套可同时处理不锈钢除尘灰和碳钢除尘灰的全功能冶金除尘灰资源化装置正式投产;首钢京唐公司高效化、低成本“全三脱”生产洁净钢水的工艺技术成果通过验收,标志着炼钢“全三脱”与全干法除尘两项世界顶尖技术的并用;唐钢在城市钢铁厂环境搬迁的巨大压力面前,迎难而上,全力推动绿色转型,在努力打造世界级清洁钢铁企业与城市和谐发展之路上,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国丰钢铁投资15亿元实施环保治理、节能减排等七大系统的改造。
5.积极发展非钢产业,推进实施多元战略
2011年企业在努力做好、做强钢铁主业基础上,按照相关多元原则,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发展非钢产业,取得突出成绩。成为提高投资收益、分散经营风险、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武钢把相关产业作为集团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钢铁供应链、资源链、技术链,明确提出今后要重点发展的七大业务板块;鞍钢采取多角化经营战略,与国际知名公司合作,重点发展重型机械制造、耐火材料,和矿渣、煤化工、线材制品深加工等产业,取得了突出成绩;太钢以新材料开发和工程技术输出为重点,着力打造多元产业新优势。杭钢按照“依托钢铁发展非钢,发展非钢反哺钢铁”的战略思路,?断加大非钢产业培育力度,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本钢、酒钢、唐钢、广钢、重钢、昆钢、邯钢等一批企业结合自身优势,使非钢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许多钢铁企业非钢产业已经摆脱过去“安置富余人员”的被动式发展,大大减少对钢铁主业的依赖,积极开拓市场,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